杭州国朗科技有限公司欢迎您 英文站

1

杭州国朗科技有限公司Hangzhou GOLONG Technology Co., Ltd.

免费试用

合作热线400-015-9916

内页

热门关键词: 公交SAAS软件服务 公交车载POS机 公交智能投币箱 公交配套辅助设备

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赋能城市出行新生态!杭州公交以“5分钟巴士”破题通勤痛点

作者: 编辑: 来源: 发布日期: 2025-10-29 10:35:01
信息摘要:
2025年10月17日,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公共交通分会主办,合肥公交集团有限公司承办,郑州天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晟格会展(上海)有限公司等单位协办的“2025年公交大讲堂(第2期):数智引领、降本强基—公交企业多元拓新与增效破局高峰会议”在安徽省合肥市成功召开。


一、行业背景:在挑战中寻找公交破局之路 近年来,杭州不断的推进“轨道上的杭州”建设。

目前,地铁线网运营里程已达516公里,覆盖杭州所有城区。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公共汽电车为基础、水上巴士和公共自行车为补充的“四位一体”公共交通体系已经形成。  在城市出行选择日益丰富的今天,公共交通的发展之路也伴随着多元交通方式的竞争与碰撞。

在杭州,私家车、网约车与电动自行车构成了公共交通不容忽视的 “竞争阵营”,其规模与影响正深刻重塑着城市出行生态。

随着地铁成网,多元交通方式的竞争,公共交通格局迎来新的挑战,相信很多城市也跟杭州一样,面临客流下降、末端衔接不畅、通勤效率不高等多重压力,面对挑战,杭州公交并未被动应对,而是主动破局,积极 “接轨”,形成“公轨”抱团式发展的格局,开通短距离、高密度、走街串巷的地铁接驳线,畅通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

但是在地铁接驳线成网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地铁接驳的一些痛点。

二、直面需求:拆解杭州公交的四大核心痛点:不准时、不便捷、不了解、不清晰。
 
1、“不准时”的时效焦虑。
因为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让公交线路难以精准把控到站时间,发车间隔不稳定,难以保证准时性,杭州公交其实也下了很多功夫,比如图中的322路,我们把不同时刻的发车间隔都标注了上去,有10分钟,有15分钟等等,希望精准时刻能够给予乘客候车信心。

但是这些看似“十分精准”的站牌,对于乘客来说,反而让他们觉得更像一种复杂又难以理解的“密码”,不容易记住。  



2、“不便捷”的换乘壁垒。
图中所标的这条地铁五联站至莲花街的接驳线,线路长度2公里左右,是比较标准的地铁接驳线,线路走向也是十分合理, 串联了19号线五联站与莲花街周边荷花苑、风景苑等多个住宅小区,但是由于地铁五联站对应的公交站台较远,接驳车在到达站点后,要步行150米才能看到地铁站,导致乘客不愿乘车,线路运营效率不佳。

这其实也是很多城市地铁与公交站点换乘时经常出现的情况。  

3、“不了解“的信息盲区。
我们在线路新增或者调整时,往往利用网站、微信等一些传统宣传手段,覆盖有限,难以主动触达潜在用户。对于真正需要乘坐的乘客而言,却往往不知道这些线路调整。而站牌信息相对精简,缺乏清晰引导和线路实时到站信息,乘客难以一目了然地掌握所有选项。很多线路“养在深闺人未识”。

 4、“不清晰”的服务感知。
线路功能“大包大揽”(线路被赋予过多功能,结果导致运行效率低下)、接驳定义不够(认为“经过地铁站”的公交线就是接驳线,但往往一些长距离的线路功能并不是接驳,有其自己的基础线网功能)、还有交通组织复杂化(因道路禁左、单行等限制,线路上下行不一致或绕行严重,乘客不易理解)。

这“不准时、不便捷、不了解、不清晰”四大痛点,既关乎市民的接驳出行体验,也影响着公交的吸引力。

为了破解这一局面,2025年3月,在杭州市委市政府的统筹部署与行业主管部门的精准协调下,杭州公交主动作为、先行先试,率先在滨江区与萧山区两大人口密集、通勤需求旺盛的区域,推出了首个聚焦高峰通勤场景的地铁公交接驳专属产品—“5分钟巴士”, 新品牌就此应运而生。为破解高峰时段“地铁到站、出行难续”的痛点难题,交出了一份杭州式的创新答卷。

二、核心要义:四大准则构建高效出行新范式:
一需一品,四个“5”,体验为王,治理协同。“一需一品”其实是对之前痛点中大包大揽的一种概括,一种产品只满足一种需求(早晚高峰通勤需求)

四个“5”的标准真正让“短、频、快”的接驳优势落到实处。

“体验为王”以乘客的乘车体验提升为服务宗旨。

“治理协同”——公交快起来、地铁走出来、街道融进来,联合公交、地铁和属地共同打造5分钟巴士通勤圈。

三、实践路径:从需求到落地的全链条创新 在明确“5 分钟巴士”的核心定位与价值导向后,接下来,我们从多个关键维度具体拆解这一创新产品的落地实践路径。  

(一)需求排摸。让接驳巴士真正贴合市民需求,前期的精准调研是关键。杭州公交在“5 分钟巴士” 规划阶段,构建“宏观 - 中观 - 微观”三位一体的需求排摸,通过数据支撑与实地洞察的相互验证,确保每一条线路都“精准投放、有的放矢”。

1、宏观洞察:以“出行溯源”绘准城市通勤脉络 还原乘客从“家→公交→地铁→公交→公司”的完整出行链条,追踪每一个换乘节点,识别公交网络在接驳环节中的断点,绘准城市通勤脉络

2、中观诊断:以“大数据分析”锁定核心需求区域 依托多源数据融合技术,通过对交警、地铁、公交的出行信息、地铁客流、手机信令等数据进行深度挖掘。绘制出“出行热力图”,锁定核心需求区域,聚焦“高需求”。

3、微观验证:以“小灵通线下调查”倾听市民真实声音,数据之外,我们更注重贴近市民的“一手需求”。通过发动经验丰富的公交 “小灵通”、熟悉站点的地铁调查团,以及扎根社区的志愿者,开展近百次实地调研,与市民面对面交流。

(二)站点布局:“家门口 + 地铁站” 零感知换乘。
了解需求后,再确定5分钟巴士站点设置。按照以往传统的站点设置,一定是小区哪里多,线路往哪里开,以小区为维度来设站,而5分钟巴士的核心理念是小区的出入口为维度来确认站点。比如这是杭州滨江江晖路,两边有风雅钱塘和江南豪园,看似江晖路是一个比较适合开通接驳巴士的地方,但是我们实际调查发现,无论是风雅钱塘还是江南豪园,在江晖路上没有任何出入口,只有围墙。而他们的出入口则在与之相邻的月明路上,所以站点不能设置在江晖路,而是要在月明路上。  

在了解到出入口后,我们还进一步去排摸了人行的主次出入口,以生活场景辨主次。主出入口周边会聚集超市、水果店、小食店等与日常消费紧密相关的业态,门庭若市,店铺林立,生活景象充实;而次出入口则多分布着修理店、快递店等服务性业态。

所以将站点优先设置在主出入口附近,让接驳巴士与市民的生活节奏同频共振,最大化提升站点的实用价值。  其次是地铁站周边的站点设置。

在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下,对于一些地铁站外进行了改造,使公交站和地铁站做到无缝衔接,公交站点的设置距离地铁出入口 50 米至 100 米的范围内,当乘客走出地铁闸机、来到地面时,无需刻意抬头寻找,就能自然看到不远处的公交站台与等候的接驳巴士。而对于那些硬件条件不足的地铁站,站外我们主要以招呼站形式设立,拉近距离,自然衔接。

 打造 “同站上同站下” 的便捷流线。根据早晚高峰客流的绝对主导方向(如早高峰以 “社区→地铁” 为主,晚高峰以 “地铁→社区” 为主),上下车设立在同一侧,让乘客无需区分“上车站”与“下车站”,实现“同站上、同站下”,最大限度减少主动思考与认知成本,凭直觉就能轻松完成换乘,让出行更省心、更高效。

(三)路径的设计:注重细节、高效快捷。  

1、以“全链条时长优化” 打磨线路布线 在线路规划中,追求的不仅是“从A到B”的通达,更是“从家门到地铁闸机”的效率最大化,哪怕是地铁站不同出入口的步行差异,也会纳入我们的精细考量,7120M 路的线路调整便是典型案例。

最初,7120M 路的规划走向为蓝色线路,从站点设置到路径选择,已能满足基本接驳需求。但在实地勘察时我们发现,若按蓝色线路行驶,乘客下车后从地铁站 C 口步行至地铁闸机需5分20秒;而马路对面的地铁站A口,步行至闸机仅需2分钟,单出入口选择这一项,就能为乘客节省 3 分钟。

更关键的是,结合线路从起点到终点的行驶时间综合测算,调整后不仅不会增加行车时长,还能让乘客全程通勤时间足足缩短约 5 分钟。

正是基于这种“不忽视任何一个细节”的考量,我们摒弃了最初的蓝色线路方案,最终敲定了能对接 A 口的红色线路。“多角度合并计算”让每一条线路都经得起“时间成本”的检验,运营更高效,乘客更顺畅。  

2、走小路不走大路,能够覆盖更多的小区,让乘客能够更快的找到小区周边的公交站点。

 3、“高效快捷”始终是核心准则—5分钟巴士摒弃“追求全覆盖”的传统思路,转而通过 “牺牲非必要覆盖、聚焦核心需求”,换取点对点的直达速度。

当然我们也会巧妙利用公交场站资源进行运营效率的提升,比如图中的7120M路,公交车直接从停车场内部道路穿过,既避开了外部道路的车流干扰,又缩短了绕行里程。

这种“借力”式的路径优化,让线路更加紧凑高效。 
 
4、破局 “站站停”。对沿线站点进行 “功能分级”,打破 “无差别停靠” 的惯例,主要分为必停站、择停站(响应式停站)等,减少站点停站时间,提升运营效率。

(四)精准匹配供需:调度智慧与实践逻辑

 1、高效的发车班次,在推行5分钟巴士之前,杭州公交曾经也是有过失败的案例,比如图中所标的1414M路,从石马社区到地铁站,线路长度1.1公里,车行时间7分钟,但是发车间隔却在10分钟一班,而乘客从石马社区的步行时间加上等待时间可能需要15分钟甚至更久,乘客不愿意等候,宁可步行。

所以这次在推行5分钟巴士的时候,我们确定发车间隔必须要短,保证高频发车。  

2、高峰少休:高峰时段,线路公里短,单程时间短,所以并非每个班次都需休息和停站,通过减少停站时间,在有限的资源配置下,提高班次发车密度。  

3、返程直放,加快车辆周转

 4、区间加密,提升高断面运能  

5、错时发车(双拼),提升乘车体验  

 6、移动POS机,双通道提升效率

(五)多维触达,深入人心的宣传引导策略  

1、 乘车引导牌:在既有站牌的基础上,在地铁站/小区园区周边还增设清晰的乘车引导牌,让乘客能够进行快速识别和路径跟随,弥补乘客认知不足。

 2、站点指示牌:当公交线路因道路组织等原因导致上下行路径不一致时,可能会给乘客造成误解,我们必须通过站点指示牌,主动弥补这一不足。

 3、视觉矩阵:我们为每条5分钟巴士拟定了一个视觉矩阵,包括车身、车厢、手举牌等等、大家可以看到,图中的1515路是地铁1号线的接驳巴士,红颜色对应地铁颜色,同时在车身上,我们还加大了5分钟巴士的曝光度,增强市民的定义和概念。  

4、免费试乘:新线路开通前,我们也是跟社区、属地联动,邀请社区居民免费试乘,用最好的亲身体验来增加宣传效果。

5、实施掌握线路动态:市民乘客在家中可以通过公交app、到达站点后可以扫描站点二维码以及在车内可以实时看到车辆到达时间。乘客可在家中、站台、车上随时查看车辆动态,预估到达时间。从根本上缓解等车焦虑。

 (六)聚力协同破局:“多跨联动”构建“5分钟巴士”治理新体系。

五、成效斐然!“5 分钟接驳巴士” 重塑杭州通勤生态   杭州公交的“5 分钟巴士”成功入选杭州市民日 “城市温暖细节”,成为市民心中的 “民生实事标杆”;中央电视台、《中国交通报》等权威媒体先后报道点赞,向全国展现杭州交通治理的创新思路。

今年 9 月,继单元化治理模式后,杭州公交 “5 分钟巴士” 再次脱颖而出,入选全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和绿色出行典型案例,为全国同类城市破解通勤痛点、优化公共交通体系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 “杭州方案”。

 自3月实施以来,截至到目前,杭州已在钱塘江两岸25个地铁站新增优化“5分钟巴士”47条,总客流超327万人次,高峰客流增长45%,高峰公交满载率最高达83%,远高于常规线路的40%;值得关注的是,“5 分钟巴士” 的辐射效应不仅限于自身线路,更带动了同站点其他常规线路的客流提升,形成 “以点带面” 的公共交通吸引力升级。

六、破冬迎春,点亮公交转型希望 5 分钟的精准,筑就着一座城的温暖通勤,也让我们看到在传统公交面临“寒冬”之际,“5分钟巴士”不仅破解市民痛点,更让行业看到转型希望。


来源:本文转自公共交通资讯

说明:本网站发布内容和图片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归原作者所有,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权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删除。
推荐资讯
赋能城市出行新生态!杭州公交以“5分钟巴士”破题通勤痛点

赋能城市出行新生态!杭州公交以“5分钟巴士”破题通勤痛点

2025年10月17日,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公共交通分会主办,合肥公交集团有限公司承办,郑州天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晟格会展(上海)有限公司等单位协办的“2025年公交大讲堂(第2期):数智引领、降本强基—公交企业多元拓新与增效破局高峰会议”在安徽省合肥市成功召开。
2025-10-29 10:35:01
国朗科技赋能!常熟 城乡公交升级,分段计费省 心,智能出行更安心

国朗科技赋能!常熟 城乡公交升级,分段计费省 心,智能出行更安心

“短途高价,老人看病多花冤枉钱”—— 常熟城乡公交这些 “计费痛点”,国朗科技用智能技术帮您解决!
2025-10-27 15:53:29
乌干达客户到访国朗科技 共商支付与交通智能化合作

乌干达客户到访国朗科技 共商支付与交通智能化合作

近日,杭州国朗科技有限公司迎来乌干达客户,双方就智能支付系统建设与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解决方案展开深入交流。此次会谈标志着国朗公司在东非市场拓展取得重要进展。
2025-10-20 17:05:30

咨询热线

400-0159-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