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 公交SAAS软件服务 公交车载POS机 公交智能投币箱 公交配套辅助设备
畅行的交通是城市发展的脉搏,公交优先则是破解交通拥堵、提升市民幸福感的关键。和往年一样,今年杭州两会期间,“公交优先”“绿色出行”等议题再次引发代表委员们的热烈讨论。
从“地铁送到站”到“公交坐回家”,从“人等车”到“车等人”,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力军,近年来,杭州公交正以精细化服务和前沿科技,努力打造全国领先的“智慧公交”样板。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近日,杭州市公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孔利华接受杭州日报专访,他表示,杭州公交集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满足群众的便利出行作为工作目标,在构建“高效、绿色、智慧”现代公交体系的同时,奋力书写新时代城市公共交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杭州日报:2025年杭州公交在提升市民出行体验上有哪些提升?如何让公交服务更便捷、更暖心?又能为城市交通治堵做出了哪些贡献?
孔利华:作为一家市属国有企业,杭州公交的定位十分清晰,那就是作为基本的公共保障,为人民群众做最后的“兜底”。
第一,提升市民出行体验是我们工作的核心目标。
首先,我们持续深化“地铁+公交”两网融合。目前杭州已建成530条地铁接驳线路,日均客运量突破70.27万人次,占全市公交客运总量的44.88%。这些接驳线以“短距离、高密度、走街串巷”为特色,深入社区、园区、校区等“最后一公里”。其次,今年我们重点推出了“5分钟接驳巴士”服务,通过科学规划站点布局和发车频次,实现了“家到公交车站约5分钟、高峰发车间隔约5分钟、接驳的最近小区至地铁站在途时间约5分钟”的服务承诺,日均服务乘客超7000人次。
第二,我们始终关注特殊群体的出行需求。
针对老年人出行难问题,我们在1306M路等线路上创新推出“云公交2.0”服务,不仅保留手机预约功能,还新增线下刷卡预约方式,让不擅长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也能享受“一键叫车”服务。同时,我们在全市一些重要公交站点和车辆上安装了第二代盲人导乘系统,通过在公交站台、公交车内设置相关辅助设施,为视障乘客提供从候车到乘车的全程引导服务。“小红车”的配置也响应“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2024年新增亲子车1616辆,目前总计达到10616辆,满足市民游客带娃出行的需求。
第三,我们持续开展“公交六进”活动,组织“公交小灵通”走进社区、企业、学校等场所,面对面听取市民意见。
2022年以来,杭州“公交小灵通”累计开通678个沟通群,共进驻3066个企事业单位及街道、小区等,进行服务走访4337趟次,积极发挥线下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解决了一批市民反映集中的出行难题。
说到“治堵”,更是不能不提到“公交优先”。
近年来,在市治堵办的牵头下,我们不断强化景区公共交通体系治理,创新实施了“公交+多元换乘”的景区交通组织模式。具体来说:一是将景区内三处社会停车场改造为公交专用停靠站,提升接驳能力;二是构建“地铁+公交+出租+小红车”的立体换乘体系,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西湖景区累计运送乘客215.51万人次,不断创下景区单日客流新高;三是深度融合“公交+文旅”,推出一码购买的“景区门票+公交车票”服务,同时在灵隐、龙翔桥等热门公交站点设置了行李寄存服务,有效解决了游客在游玩过程中的行李携带难题。
总而言之,我们公交人的使命愿景就是让每一位市民都能享受到更便捷、更智能、更有温度的公交服务。
杭州日报:绿色低碳和智慧交通是城市发展方向,无论是互联网浪潮还是清洁能源化,市公交集团在过去几年中始终走在全国前列,给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今年在这些方面有什么新的计划?
孔利华:“绿”色是杭州最动人的色彩。杭州公交也致力于杭州的“绿”,既有“面子”,更有“里子”。在绿色出行方面,我们制定了“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是车辆新能源化。
截至2024年年底,集团本级公交车新能源已达到100%。萧山、余杭等控股公司,也在按照既定计划逐步淘汰传统燃油公交车,替换为新能源车型。今年拟计划更新600余辆新能源公交车,预计到年底,新能源公交车达到85%。
我们还积极完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已有47个公交场站建有充电设备,配备充电桩3281个,在基本满足现有新能源公交车充电需求的同时,有效降低了车辆进出场空驶里程。
第二步是打造智慧公交系统。
我们自主研发的“公交云”智能调度平台,可实时分析1100余条线路的客流数据和路况信息,实现“一线一策”的精准调度。以“进出场带客”方案上线后的运营数据为例,实施后日均空驶里程约减少1574.5公里,早晚高峰时段发车班次增加32.28%,形成了资源节约与服务升级的良性循环。
第三步是进一步构建多式联运体系。
我们与杭州地铁集团建立了“地铁+公交”协同调度机制,以“地铁送到站,公交坐回家”为服务理念,为畅通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而积极努力。目前,杭州公交已实现50米“零距离”公交地铁换乘站覆盖率达80.2%,150米“近距离”换乘比例达到98.3%,并在全市34条地铁接驳线上推出了“地铁一到,公交即发”服务。
今年,我们还计划更新公共自行车10000辆,进一步提升小红车的车容车貌以及骑行舒适度,打造“公交+慢行”的绿色出行网络。
在技术创新赋能“绿色”发展方面,我们也已经在人工智能的领域展开布局。
一方面重点引入AI大数据模型,力争在公交地铁两网接驳、智能交互、市民触达、行车安全、小红车智能运营等五大场景上有所突破,通过培育公交特有数字大模型体系,让地铁接驳更科学智能,让公交到站更精准,让乘客候车更省时。
另一方面,在智能网联公交车“车路云一体化”上先行先试,力争在驾驶辅助决策和智能驾驶两大场景有所突破。通过引入智能网联技术,为公交车安全科学行驶提供预警和决策依据;尝试引入智慧公交车,探索传统运营模式的智能化变革和迭代,赋能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
后亚运时代,我们在面对持续涌入的顶级赛事与大型演出活动的新常态下,继续发挥在亚运会期间所展现出的公交保障能力。
现在,我们已经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营模式:
一是分类定级,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赛事与活动,提供多样性的接驳保障服务。
二是提前谋划,注重事前预演与多方磋商,确保接驳保障服务的精准性与可行性。
三是及时复盘,提炼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为后续同类活动的交通保障工作提供宝贵的借鉴与指导。
亚运会还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遗产”,那就是将市公交集团的产业链延伸到了“文创”这个热门行业。
集团下属的杭州巴士传媒集团通过四年亚运特许零售商身份的深耕,积累了丰富的线上电商平台和线下实体门店零售运营经验,现正在全力试水向打造自有零售品牌转型,开发了1314中意巴士数字藏品、1314中意巴士车模等“网红”产品,助推杭州公交品牌影响力不断深化。
市公交集团是杭州市国有企业中“年龄最长”的,早在1922年,杭州就开通了第一条公交线路。我们有着深厚的企业文化底蕴,在做好客运主业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求变、求新,探索未来的无限可能。
比如如何更好地对公交场站进行综合利用开发,改变一些老旧场站的面貌,提升场站资源的价值。
自2022年起,我们开展了现有场站综合利用的业态研究、底数摸排和可行性分析工作。根据市委、市政府有关市公交集团体制机制改革和存量公交场站改造提升实施方案的要求,从2024年开始集团主动作为、先行先试,加快推进土地复合利用。目前已启动11宗公交场站的复合开发利用,项目建成后11处场站的建筑面积可由原有的9.32万平方米增加至53.08万平方米,这其中公交用房约16.09万平方米,在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同时,也将推动城市界面更新,优化提升公共服务。此外,按照规划批复,这11处场站中配建了12.54万平方米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和社邻配套,通过“公交+”模式延伸了公共服务触角,进一步盘活土地价值。
未来,通过对这些“有潜力”的场站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增强公交“造血”功能,用更多的收益造福市民、反哺城市,力争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来源:杭州日报 记者 毛雨佳 通讯员 俞璐 童玉峰)
咨询热线
400-0159-916微信咨询